德國社會學者韋伯 (Max Weber) 在20世紀初出版了一本重要著作:《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》。在書尾結束處,韋伯感嘆道:資本主義到他的時代,已發展成一個巨大的經濟系統,它採用機械化生產,一切科技研究和經濟活動都以這種生產範式為中心,所有人都是為了這個系統而生,他們的生活完全被這個系統決定,無法脫離它的控制,有如活在一個鐵籠中。他悲觀地指出,人類若要打破這個金屬硬殼,可能要等到「最後一噸化石煤燒盡。」
韋伯在一百多年前面對的鐵籠,今天更加龐大、更加堅固,它已伸展到地球每一個角落,全球都在監控之下,所有資源都用來服務這個經濟體系。請看,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後,主流的救亡聲音完全沒有提及要改變這個系統,我們只聽到天文數字的刺激經濟方案,就算人類正面臨嚴峻的氣候改變,各國政府還是要千方百計維持現代的生產範式。我們不得不讚嘆韋伯敏銳的觸覺和準確的預測:不到最後一滴化石燃料燒完,資本主義還會繼續控制人類的生活。然而,韋伯無法估計得到,縱使化石燃料耗盡,資本主義還可以繼續用核能推動。人類可以脫離資本主義的鐵籠嗎?
《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》隱藏上述問題的提示,韋伯提出資本主義精神有別於貪婪、追求財富,或壓榨人民謀利。以不法手段致富,自古以來都有,並非甚麼新鮮事物。但在17世紀出現的資本主義精神,卻視創富為自我的肯定,故此是道德的。一個工人,專注於自己的工作,勤奮認真,不怕勞苦,不問報酬,這便是資本主義的精神;一個企業家,不斷改良產品和改善生產程序,又把賺來的金錢再投資,而不隨便拿來花費享受,這亦是資本主義的精神。可見,資本主義精神本質上是一種刻苦的精神力量,韋伯更進一步論證,這力量源自基督教苦修的傳統。
16世紀宗教改革的重要人物路德,提倡人得救單靠上帝的恩典,功德一點效用也沒有。路德想利用這種思想,刪除基督教的苦修傳統。但是,不少改教者雖然認同恩典的重要,卻不否定基督徒要有崇高的行為操守。加爾文的神學論述信徒不能確定自己是否得救,但從他們行為的好壞,可以推測他們得救與否。改革者不願接受教會傳統所定義的好行為,於是採用加爾文的神學,把苦修的精神應用到維生的工作上,而不是內在人格品德的修養。從此工作不再是上帝的詛咒,而是得救的證據。維生工作竟然比思想和品格修養變得更為重要,韋伯認為這是人類文明的一個大突破,並且是建立資本主義系統的其中一股動力。
資本主義精神源自基督新教的工作倫理,不過,按照韋伯的觀察,到了他的時代,這種精神力量已經死去,留下的只是一個無靈氣的機械式系統,好像「沒有靈的專家,沒有心的感應者」(specialists without spirit, sensualists without heart)。他繼續說,當時的新教徒認為,物質財富只是身外物,有如一件輕便的外袍,只要隨便一甩,就可以把它卸下來,但命運註定這外袍變成了鐵籠。言下之意,現在雖然仍有新教徒,但他們的人數已大減,並已失去苦修的力量,無法擺脫物質的控制。
這個物質的資本主義世界,既由一股精神力量建造而成,要有效地駕馭它,而非反過來被它所駕馭,就必須靠屬靈的力量。可是,屬靈力量卻不是單靠人力所能求得的。上帝會賜給人屬靈力量克服資本主義系統,抑或讓這個系統繼續發展下去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