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言
宗教改革先鋒馬丁路德認為,基督徒生活在兩個領域,兩者的性質完全不同,一個是上帝的國度,另一個是人的國度。世上的政權是上帝所設立的,其目的是要建立社會秩序,並方便福音的傳播。由於人類已經墮落,政權必定包藏邪惡,故此政府會剝削和殘害人民,並且無法改善。路德教導信徒,就算受到不公義的對待,也不可反抗政權,只可一面祈禱、一面忍受苦難。但政權的勢力範圍不是無限的,它可以管轄人的身體,卻無法控制人的靈魂,有關靈魂的事情,上帝已交由教會管理。世上的政權既是管不著屬靈的事,最好便不要沾手教會事務,容讓神職人員自行處理。
這個稱為「兩個國度」的學說,成為政教分離的理論基礎,奠定了現代世界教會與國家的關係,時至今日,政教分離仍是自由社會所奉行的一個核心價值。不過,隨著歷史的進展,「兩個國度」的弊病逐漸呈現世人眼前,其中兩個最嚴重的問題,就是隱藏的民族主義和理論本身過於原始。
路德的政教分離思想,其實建基於民族主義,他要建立的是一個民族國家教會。同一個民族國家內,神職人員有全權管理教會,而政府官員則有全權管理國家,兩者互不干涉,卻又互相合作建立這民族國家。這種分離是非常脆弱的,教會平時不反抗政府不公義的政策,在危急關頭時,亦無力拒絕政府交給他的邪惡政治任務,第二次世界大戰時,德國教會衷誠與納綷政府合作便是明證。德國教會不能持守真理,成為戰後歐洲人逐漸離棄教會的一個原因。
路德提出「兩個國度」理論時,正處於現代世界的萌芽階段,對於那時的歐洲人來說,沒有神權支持的社會,或多元化的社會,都是不能想像的,故此支持政府便成為教會一個無法取代的社會功能。隨著宗教自由的發展,以至自由主義的出現,政權的合法性漸漸由神的授權轉移到人民的授權,國家亦由宗教國家演變成宗教中立國家,而抗議政府亦由非法變成合法行動。可見,路德的理論已無法容納後現代的條件。有見及此,我們必須探求一個更成熟的政教分離觀。
論題
一. 教會是基督奧祕的身體,他的存在有其自身的意義,無須滿足任何社會功能。教會從上帝領受了一個使命,所以便要進入世界見證上帝。這見證在道德層面的表現,便是慈惠工作、社會服務和促進社會公義;在福音層面的解釋,則是預備人心和清除福音的障礙。
二. 世上的教會無可避免地要涉及政治,因為政治是福音最大的障礙。
三. 教會與政府的關係不是不變的,各地教會會因應他們的條件和當時的情況而調節這關係。
四. 馬丁路德提出政教分離,並成為現代世界自由社會的一個政教關係的準則。
五. 路德的政教分離是一個不成熟的觀念。路德的理論所支持的政治現實,是政教在民族主義的基礎上結合,而實質結果就是教會與教會分離,(正面說,是宗教自由。)路德支持德國王子,採用的手段是不理會甚至贊同他們的政策,換來的,是政治保護、政策傾斜和經濟援助,並享有改革德國教會的權利,把他變成純正的及德國人的教會。(時至今日,德國和北歐國家還有教會稅。)可見,三自愛國教會基本遵循路德的政教分離路線,他們的失誤就是在名稱上加了「愛國」二字,而執政者亦非基督徒,所以沒有幫助三自教會發展。
六. 路德的政教分離會令信徒失去批判政權和反抗暴政的意志力,這情況在納粹德國時顯露無遺。
七. 在後現代的條件下,自由社會已成為一個完善的體系,路德式的政教分離因此變得不合時宜。自由社會越來越不需要教會理論上和行動上的支持,而教會的各種社會功能差不多已被醫院、學校、社區中心和非政府組織取代。自由社會漸漸不向教會傾斜,教會亦不能再依靠政府的扶助,而反對政府不合理的政策,亦是自由社會合法的社會行動,所以教會要積極參與社會事務,務求建立一個公平的社會環境,讓他可以與其他宗教或組織自由競爭。
八. 教會之所以要支持民主體制,便是要建立一個成熟的政教分離,使教會真正與政府分家。從此,教會可按著他的理想和他的力量建立教會,可按著他的信念批評社會,亦可在合法的情況下參與他贊同的社會行動。